铜佛像是以铜为底基,通过锻造或者铸造加工,得到一尊完整的佛像。所以铜佛像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锻造,一种是铸造。
铜佛像一般都会进行一些表面效果的处理,一个是让表面看起来更漂亮,让佛像看起来更真实;另一个就是掩盖生产过程产生的沙眼和焊接等粗糙部位。表面处理工艺主要包含热着色工艺、化学着色工艺、贴金箔、彩绘、镀金、鎏金几类,还有一些局部处理工艺,例如镶嵌、喷砂、压光等,使用较少,暂不做介绍。
1、自然氧化包浆
提到表面处理工艺,就不得不提自然包浆,自然包浆是否也算表面处理工艺?理论上讲不属于表面处理工艺,因为铜包浆跟材料和岁月沉淀两者都相关,关于材料的配方,西关铜艺研究了近20年,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材料配方体系,能够做成不同的效果。岁月沉淀主要靠时间的侵蚀,不过也有快速包浆的办法,就是用汗液和动物脂肪皮或者油性头发进行包浆,这样会快很多,效果也不错。
一般来讲,紫铜佛像是不需要做其它表面效果处理的,紫铜在岁月沉淀半年之后,就会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也就是包浆。黄铜和青铜佛像在现代的生产工艺中,基本都是需要做表面效果处理的,以防止其氧化生铜绿。
2、热着色工艺
着色前期为确保金属艺术品表面能形成色彩均匀、结合良好、抗腐蚀性强的着色层,在此前必须对作品表面进行除油、浸蚀去锈、抛光等预处理。除油方法有多种,一般可根据合适的条件和作品的大小来选择。擦拭除油:用毛刷或抹布蘸去污粉、洗衣粉、石灰浆、氧化镁等除油物质,擦去作品表面的油污。主要用于体积大、形状复杂、用其他方法不易处理的艺术品的。
铜佛像的热着色一般是高锰酸钾着色配方,高锰酸钾在经过高温生成棕红色的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着色配方有很多种,一般比如高锰酸钾、硫酸铜组成的着色配方。这种配方只适合在含铜量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含铜量的铜质的热着色。所以特别适合青铜。能着出非常漂亮的暖红色。
但是在黄铜应用上并不理想,必须经过脱锌处理才可进行着色。还有添加一些氯酸盐促进形成樱红色氯化亚铜,尽管氯酸盐能着出十分美丽的樱红色系。但氯化亚铜容易氧化分解,所以经过一定的时间会改变起色调。
尽管铜佛像的着色液配方多样,但着色的原理基本相同,主要是促进氧化铜的形成,由于氧化铜的稳定性高,所以色系稳定。众所周知,铜雕塑的颜色是金属化合物本身形成的色彩。能否生成稳定的金属化合物,才是铜雕着色配方考虑的必要因素之一。一个好的着色着色配方是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的。比如说出土千年的文物,现在依然色彩分明,虽然颜色不是那么靓丽多彩,但可以长久不会褪色。这点应当是我们值得向祖先学习地方。
3、化学着色工艺
化学着色是铜佛像及铜合金使用最普遍的表面处理方法。流程是先用砂纸摩擦作品表面,再用稀硫酸加以酸洗,用金属刷子刷拭一番,然后用清水洗净稀硫酸液,接着晾干〔用硫化钠(晶体)擦洗浮雕多次,使铜皮变黑,再自然晾干。做出古朴凝重的效果。 然后使用金属清洁球擦洗作品的高点部位,使之抛光,从而增强作品的层次感,然后进行上蜡防腐或喷透明漆等后处理。
4、贴金箔
佛像贴金箔不仅让佛像提升档次,还可以保证佛像存放时间,因为金箔可以存放几百年,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佛像贴金箔罩面漆的选择,因为佛像是容易手接触到的,所以贴完金箔后一定要使用硬度高耐磨损的油性面漆罩面,一般都使用聚酯漆。贴金箔佛像一般也会结合彩绘同时使用。
5、彩绘
佛像彩绘是一种传统的雕塑工艺,即雕塑与绘画相结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生动地展现出佛像的神韵及特征。彩绘就是俗称的丹青,不仅美观,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铜佛像供奉周期。
6、镀金
镀金是指电镀金工艺,镀金的前提必须要有电,英国人在19世纪早期发明电镀金,传入中国的时间不早于1848年,广泛应用于器皿制作更晚一些。
7、鎏金
鎏金过程复杂,而且非常容易对人身造成伤害。简单概括来讲是用加热的方法将金和汞分离,从而使金残留在器物表面的一种古老工艺。
制金泥(杀金);将金砸成薄薄的金片,用剪刀剪成细细的金丝,将金丝和汞(水银)按照1:6的比例混合后加热至600—800度,生成金汞齐,泥状混合物。
金、银、铜都可以与汞发生反应,化学上称为齐化现象。加热是让金和汞加速齐化反应,在平常温度下金和汞也可以发生齐化反应,即平常金首饰出现白点或白色斑块。
制做抹金棍;将紫铜棒一端砸扁,磨光滑以后,用酸梅汤浸泡后再沁入水银中,铜棍的扁平端变白以后就做成了。
紫铜棒;将铜沁入水银的过程可以理解为齐化过程,生成白色的铜汞齐。
蘸酸梅汤,应该是用弱酸清理摸金棍表面的氧化膜,使得铜更易与汞反应。
抹金;将事先做好的抹金棍,蘸70%的硝酸(古时候用盐和矾混合物),涂抹在铜胎体上(鎏金器物),然后再铲金泥涂抹在铜胎体表面。
蘸70%硝酸涂抹胎体可以理解为使铜胎体活化的过程,清除铜胎体表面的氧化膜,使铜更容易与金汞齐(金泥)发生齐化反应,生成铜汞齐,从而提高金泥在铜胎的附着力。
栓;用头发制成的发栓,蘸50%硝酸按压金汞齐涂层,使鎏金表面更加的均匀,这个过程非常的重要,俗称“三分抹七分栓”,如果栓的不好,容易造成鎏金不均匀、附着力不够甚至脱落。再用热水冲洗,冲掉部分硝酸化合物。
烤金(开金);用火加热,使汞挥发出去,300-500度时,汞开始析出,鎏金表面会出现水银珠,需要用鬃毛刷将水银珠拍散,以免影响鎏金质量。水银慢慢析出后,鎏金层慢慢由白色变成黄色。
刷光;汞再加热后生成氧化汞,会在金层中有所残留,需要用铜丝蘸皂角水轻轻擦拭刷洗,再烤,避免造成颜色不匀。
压光;汞蒸发后可能会留下气孔,用玛瑙制成的牙子,反复将金层压实,从而提升鎏金的附着力。整个鎏金的过程非常有可能出现反复,经常需要反复涂抹几次金泥,再栓、烤、刷、压。